学校简介
本校最早为陆公墓小学,座落在阜成门外迤北的一个高坡上陆公墓2号。有历史资料记载成立在晚清时代,但无人证实。1931年陈国瑞任校长设两个教学班,教职工共五人,1945年由高树焱任校长。1949年北平解放,改成北平市军管会西四分会第十八区马尾沟小学,校长仍为高树焱。同年由魏学信接任校长,11月改名为第十六区第二中心国民小学,52年为北京市西四区北礼士路第一小学,58年北京改划行政区,更名为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第一小学直到现在。附带说明,解放前曾有过马尾沟小学,陆公墓简易小学之称,均因无有力证据,故确认本校成立1931年。历任校长情况: 陈国瑞:年代久远,从无考查。高树焱在任期间有:2个教学班、教职工5人、49年增至6个教学班、教职工14人。魏学信在任期间有:6个教学班、教职工14人、一、二年级为二部制,没有六年级,52年教职工20人、班数未动。朱承镛(已故)在任期间:取消一部制、增设六年级、教职工数在53年为23人,54年为24人、56年29人。谭一林在任期间:59年有25个教学班、教职工42人,61年50人、84年54人,扩充到27个教学班、教职工74人。张其代担任校长后:86年19个教学班、教职工66人,95年26个教学班、教职工85人,96年26个教学班、教职工88人,离退休教师18人。学校原为国民党侦缉队旧址,我军围城时,住过国民党军队,房子缺窗少门,拆得乱七八糟。连院墙也大半倒塌,站在院内远眺,荒丘累累,凄凉景象不堪入目。兼之有浇菜的大粪池两个,臭气熏天,"校园"内得不到一点新鲜空气,且风沙蔽日,尘土飞扬,教室内上课师生难以睁眼。魏校长接任后,首先率师生把坍塌的院墙码起半截,又把国民党士兵埋在地下炮车轮子等铁器挖出卖掉给教室安了门窗,教室桌椅不够,就用碎砖垒起土台做为桌凳,学生每人带一个棉垫,坐在上面免得潮湿。同时师生共同平垫了操场,垒起了土体操台,使学校初具规模。那时的教育经费是相当少的,学校任何教学设备都没有,须一样一样的添置,教师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音乐老师挟着一架三组的破风琴到各班教室去上课,全校师生饮水全靠卖水的每日挑送,喝不上开水那是常有的事,打一次电话要到河边上礼士路二小,来回赶路得用20分钟。1953年局里派来了朱承镛校长,他也是个实干家,来校后首先率工友到他原任教的报子胡同小学刨出埋在地下的铅管给学校接上了自来水,教育局在这时也拨来部分经费,还发了一些教学用品。根据需要也添置了一部分教具,对教学工作起了...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相关新闻
该小学刚建立不久,学校都是新建的,非常的新,也很现代,设施很不错。 不过可能因为刚成立不久,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验证。
很不错偶,小朋友读的公立分部,老师很负责,去年换了班主任,小朋友学的更好了,就是接送麻烦,那里老堵车,几百米要开半小时。